从一粒药看“中国造”从仿制药到自主创新的跨越_海南万利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新闻动态


    1. 万利会



        1. 从一粒药看“中国造”从仿制药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上传日期 :2021-07-20 15:09:03  浏览次数 :4038

            信息来源:经济参考报

            新冠疫苗研发速度与数量始终处于世界第一方阵,全国累计报告接种近12亿剂次……百年未遇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国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

            作为药物研发的“国家队”,国药集团研制的新冠疫苗5月7日被世卫组织列入紧急使用清单,成为清单内首支非西方疫苗,也是中国防治传染病疫苗首次获得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授权 。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建党百年之际 ,一台形似滚筒的“包衣机”在国药集团展出,静静讲述着中国人抗击传染病的历史。

            这台机器被用来生产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20世纪50年代,脊髓灰质炎疫情曾在全国多地传播,感染者多为儿童 ,可能一夜之间,孩子的腿脚手臂就无法动弹 。炎症如果发作在延脑,孩子更可能有生命危险 。

            当时,30多岁的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脊髓灰质炎研究工作。

            “世界上的科学技术,说到底还得自力更生 。”在昆明市区几十公里外,顾方舟带人挖洞、建房,自主研制疫苗 。20世纪60年代,“包衣机”生产的糖丸疫苗开始大规模供应全国。

            自1994年至今 ,我国已无由本土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糖丸”成为几代国人童年的“甜蜜”记忆。

            维护人民健康,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不变追求。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井冈山上,小井红军医院药品缺乏,医务人员采集中草药 ,煎熬后给伤病员服用;在海南琼崖,红军战士发现一种半人多高的药用植物既可果腹 ,又能治病,将其称为“革命菜”。

            时间来到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当年2月就成立疫苗研发专班,部署多条技术路线齐头并进。

            新冠疫苗项目从启动 ,到全球首个开展临床研究,仅用时2个月;到我国历史上首次开展疫苗紧急使用,仅用时4个月;到我国历史上首次开展疫苗境外Ⅲ期临床试验 ,仅用时5个月;到获批附条件上市,仅用时11个月。

            目前,在不断筑牢国内免疫屏障的同时 ,我国已有国药 、科兴2款疫苗列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4款疫苗列入可供对外出口新冠疫苗产品清单,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原创新药步入收获期

            不仅有“国家队”,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也在创新前沿取得成果。

            6月下旬,达伯舒  、达攸同联合使用获批上市 ,成为全球首个被批准用于肝癌患者的PD-1免疫联合疗法。信达生物开发的这两种药品,正是“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拥有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缺医少药的局面得到缓解。到世纪之交,我国医药产业一度是国民经济中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但产品多为仿制药,缺少专利保护。

            2008年 ,作为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多部门实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 ,推动我国新药研制从以仿制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创制为主 。

            2011年,我国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在浙江诞生,它的上市 ,促使国外有关专利药物在中国降价超过50% 。

            “十三五”期间,仅上海一地就培育了全国五分之一以上的一类创新药。2020年,上海浦东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累计有11个一类新药上市。

            “为让广大患者早日用上中国好药,科研团队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对药物创新持续攻关,把‘冷板凳坐热’,才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十年磨一剑,随着国家药物创新技术体系初步建成,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原创新药正步入收获期。

            有好药更要用得起

            有好药 ,关键要让人民用得上 、用得起。以人民为中心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不曾改变 。

            6月23日,第五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在上海开标,拟中选的251个产品平均降价56% ,是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规模最大的一次 。

            常态化制度化实施国家药品集采,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切实减轻了患者负担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胡颖廉认为,药品治理从过去以治病为中心 ,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更加注重药品质量安全和促进创新 。

            坚持科技创新的“四个面向”,其中就包括“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一批药品、医疗器械 、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正加快突破 。

            展望“十四五”,建设健康中国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以创新引领医药领域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共识。国家还将建设中医药科技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保护和产业发展 。



            1. XML地图